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

时间:2020-11-11 14:45:39 励志电影 我要投稿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接棒央视黄金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欢迎阅读。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1】

  先是2017年岁尾,一档《见字如面》为岁末年初的喧闹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简约、质朴、大气。紧接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成收视热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让不少观众连连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电视里也有诗和远方。”而就在不久之后,另外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将接力,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同时播出,力求让喧嚣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

  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几档节目弘扬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品格,既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也得到了观众的口碑。

  先来看《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豪华的舞美、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包装,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观众、一位读者、一封信,在朗读者的朗读过程中,让人透过文字和声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历史、那些往事。在节目中,读信人,著名演员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读多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写出的信件,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戏剧家曹禺、中国铁运之父詹天佑、诗仙李白、诗人顾城、末代皇帝溥仪、大文豪鲁迅以及科幻作家刘慈欣、歌手邓丽君等,“一封信将两段时空打通,历史感应运而生,与众多节目不同,越是在简单与质朴中,越是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历史之美。”有学者评价。

  再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不禁发出“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的感叹,也让多位擅长中国古典诗词的素人高手为人熟知: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才情;有着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的16岁复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诸多高手的对决中,彰显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执着与热爱。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2】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3】

  今天,在和英语小组成员讨论的时候,无意间讨论到老师要求看的电影。《朗读者》被大家公认为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并一致认为电影的最后的一部分很深刻,不过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看。

  回到宿舍我立刻翻开了这部吸引众人的电影,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连贯性很好,并且电影以一种回忆式的方式上演,现实和记忆的结合的很密切,很容易时观看者在脑海中形成故事的整体。

  整部影片围绕朗读者展开,电影开始的片段,看着基本跟一部乱伦片差不多,两个相差接近二十岁的男女主角,开始了一段不正常的恋情,一种以性开始的恋情。但是认真观看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女主角到后来要求男主角在做爱前,必须的先给她朗读一段故事。看到了朗读,你可能和我一样,以为自己已经开始抓住故事的主线。不错,这确实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光开始那些东西,我们还很难把握准到底女主角的这个习惯和表达一部电影有什么关系,还有故事究竟想表达什么。故事慢慢进展,男女主角关系开始破裂了,男主角感觉自己不受重视,自己回绝同学们替他过生日的要求,来陪女主角一起,但女主角却不闻不问,还因为一些小事无辜乱发脾气。但此时的女主角也为自己要被升职调离,而感到困惑。两人不欢而散,结果此次离别却是一次长时间的分离。

  下一次的见面却是在一次法庭上,男主角已是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了,而女主角却是被审判者,理由是她为纳粹党做过卫兵,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在犹太人被关的教堂失火了,按照人性的标准,卫兵们应该开门救那些人,但是他们没有。在一份当时这六名卫兵上报的报告面前,其他几个卫兵开始团结起来一起说是女主角主使报告也是她写的。所以法官要求女主角验笔迹,但是只有坐在下面的男主角知道,女主角不会写字。奇怪的是女主角没有验笔迹,她却出人意料的说了句,我看没有这个必要了,报告是我写的。在今天聊天的时候,有同学也说了,她为什么不肯说自己不会写字,而承认是她写的呢?我想这也正是全片把朗读者这个意思升华的阶段,女主角由于不会写字,但她有很爱文学,或则她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她不愿承认自己不会写字的事实,所以习惯了听别人为自己朗读,来弱化看不懂书这个缺点,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纳粹营里,在和男主角交往时要求他们为她朗读。而她承认报告是她写的很显然还有一个原因,对一个不懂法律的人而言,她根本就不知道她承认这个报告是她写的需要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这也是从一个卫兵的角度,重新阐释纳粹,对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人而言(可能当时她有亲人),为纳粹工作只是因为那份工作工资更高,杀死那么多人也只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牢房给新来的犯人,需要腾出房子来,在她看来如此正常的一切,确是在常人眼中如此恐怖的景象。这也使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一个纳粹军官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在他眼中那只是在服从命令,做自己职责份内的事情,文章的最后还提到了一个政治的方向偏离,比人心险恶还要可怕万倍,我觉得从影片中也能看到一些类似的地方。

  朗读还在继续,女主角坐牢了,生活对她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混混沌沌。直到有一天,男主角回到家,开始直面自己内心的愧疚,他开始是用磁带朗读书本,并把磁带和录音机给女主角寄过去。从此女主角也重新开始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念,在几次收到磁带后,她从《牵着狗的女人》开始学着写字,逐字逐字的学,并开始给男主角写信,在受到了很多信之后,男主角并没有回任何一份信。一次又一次对男主角可能回信的期待,变成炮灰之后,女主角似乎是迷失了。到最后女主角出狱监狱前,监狱方面给男主角打了个电话,希望他给女主角找一个工作和住的地方,之后男主角来到监狱,两人终于见了面,面对眼前白发苍苍的老人,男主角还是问了一句,你会想起以前吗?这句话道出了男主角一直没有过来看女主角和他当时没有去帮女主角的原因,她无法接受女主角在纳粹时期犯下的错。而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女主角以为是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在她的内心中,还是一如既往的认为,那只是她的工作,她并没有犯下如此大的罪。这似乎也是在告诉我们一种朗读中的误读,没有她的经历就不要把自己主观的认识强行加在她身上。最后女主角选择了自杀,并把她的遗产留给了那个大火幸存者的女儿,还在遗嘱中写到和麦克说声HELLO,这似乎开始告诉我们那是一种重新认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则她不愿再面对这已经不属于自己的尘世,因为这里没有人可以理解她。

  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来到美国来完成女主角的遗愿,在面对那位火灾幸存者的女儿的时候,她跟他说了那么一段话,奥斯维辛不是什么大学,也不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那里有的只是苦难的生活。也许影片是想告诉我们,不管是作为遇难者还是实施者(卫兵),他们的动机,他们的苦难其实不是我们所能体会,所能朗读的。我们要的不是去批评,去判断,而是留历史一个真相,给已故者一份安宁。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董卿】相关文章:

朗读者董卿经典台词03-20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二期05-05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11-26

董卿朗读者的经典台词03-20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第十期11-25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第十期11-24

朗读者开场白台词第三期07-15

朗读者观后感08-15

朗读者观后感勇气05-09

朗读者观后感80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