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0-11-23 14:59:21 励志电影 我要投稿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中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这是朗读者第十期的主题词,味道。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1】

  时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说实话,这样一档表现内容并不复杂、艺术形式也谈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节目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每期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与大众分享和品味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以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由内到外的文化张力,切实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一场场朗读深慰人心。

  曾几何时,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读,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朗读者是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他们一出场,往往是手拿书夹笔直站在麦克风前,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着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通过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常常能打动人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但是,这种站立式的朗读方式,由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又常常给人留下一种缺乏变化的诟病。虽然说朗读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而言,仅凭声音的婉转起合去营造持久的艺术魅力,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反观正在热播中的《朗读者》却以颠覆者的形象,为传统的朗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朗读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而是将各行各业的业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纳入到朗读者队伍中,通过主持人董卿亦访谈亦推荐似的一番介绍,巧妙地将朗读者的社会身份、心路历程与所要朗读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对朗读者所要朗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其次,在表现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站立,朗读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虽然一些朗读者未必字正腔圆,也鲜有直戳泪点的煽情,但他们朴实真诚的朗读,反而呈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别是朗读内容与朗读者本身在生活际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趋同,更加凸显出朗读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义。再次,这些朗读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性也好,艺术性也罢,都堪称人类史上的精神瑰宝。借助于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摇曳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加之朗读者至真至纯的用心朗读,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点一滴地浸润开来,于无声处给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启迪。此外,《朗读者》的舞台置景既雍容华贵又彰显出雄浑博大的艺术气息。而缓缓推开的城门,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智慧的书窗,透过这扇窗观众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让文化的力量通过朗读者的口口相传,通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最终散发出温润持久的思想华光。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永恒的经典,通过影视作品的再加工、再创作是在传承经典,截取其中的精华,以本色朗读的方式去诠释其丰富的内涵,同样也是在传承经典。前者宏大、气势磅礴,常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后者婉约、沉潜静美,却以其内在的文化品位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观众,这种静谧的氛围,对于去除当下人们浮躁的社会心态,以宁静致远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或许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启迪。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2】

  今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的走红,又一次激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很多年轻人放下手机游戏,捧起唐诗宋词,走近古典名著,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多阅读传统文化,将让我们更有民族认同,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将更有根基。与此同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才有更高质量的交流互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当今世界,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这些蕴含在中国经典中的理念,正在得到创新性的继承,也在促进国际关系良性互动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我们有理由更加深入其中,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发掘更多智慧养料。

  回首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当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欧洲思想家们拿到来华传教士们翻译的《论语》《老子》等中国经典的时候,如同发现了智慧的新天地。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经典一直吸引着世界范围内追求智慧的人士。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红楼梦》《牡丹亭》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介绍中国哲学、历史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书籍等正日益引发外国人的阅读兴趣。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犹太人在书籍上涂上蜂蜜,让孩子从小养成对读书的喜爱,传为教育佳话。欧洲人对古希腊文化的尊崇,德国人对歌德、海涅等作家作品的喜爱,显示的也是他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真诚守护。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阅读大国相比,我们在阅读热情和阅读量等方面还存有不小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犹太人更是高达64本。而在我国,由多个机构统计出的该项数据没有一个超过年人均5本,对传统文化的阅读量就更少了。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转身觅来处,更加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期待更多的中国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3】

  前段时间,朋友圈总被《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刷屏,人们不约而同的夸赞董卿美貌与才华兼具,在主持节目时散发由内而外的气质,的确,这位董美女活成了女人最美丽的样子。随之,董卿又首做制作人,推出来《朗读者》现象级的节目,又一次刷屏了朋友圈。

  怀旧依然是刷屏朋友圈的主要推动因素,很庆幸地是仍有许多的怀旧者。在如此浮躁、快速的年代,人们依赖新闻客户端、朋友圈、微博、订阅号获取知识,鲜有人静下心来拿起书本阅读,不管这股文化风能刮多久,怀旧古诗词,倡导阅读这种现象是值得推崇的,也让人对美貌与才华兼具的董卿肃然起敬,至少,需要有一群号召力的人来掀起这股文化风。

  诚然,我认真地看了第一期《朗读者》,令我热泪盈眶的便是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等中国文学名篇翻译成英语和法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文学翻译奖”。

  中英互译、中法互译,这种难度可想而知,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对国与国之间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语法、韵律的运用自如。像诗歌这种翻译难度,对我而言,理解诗歌都是极不简单的过程,可以想象把诗歌翻译成英语、法语,不能着眼于简单的字译,要理解诗歌,要保持诗歌的韵律美,还要保持符合英法诗歌的韵律美,这是一项多么令人钦佩的工作啊,文化差异、锱铢必较,而许老先生,搭建起了一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先不管许渊冲先生曾获得的殊荣,鲐背之年的他活的像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回忆起20世纪三十年代的翻译生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他眼神中依旧闪烁着囧囧有神的目光。96的.他讲起话来依旧铿锵有力,回忆起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微因的《别丢掉》,这是一首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用来缅怀因飞机出了意外事故的徐志摩,林徽因走到徐志摩的故乡,触景生情,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地挂起。一讲到此,许老先生顿时眼泪盈眶,情绪伤感不能自已。当时他翻译这首诗是为了献给他喜欢的一位女同学,只不过,当他把信寄出去的时候,这位女同学已经有喜欢的人了,50年后,他才收到回信。

  他自己评价到:“所以有时候生活,失败有失败的美,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你想这个事情,我并没有成功,回忆起来,仍是很美丽,而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所以我为什么说我翻译的同样一句话,我译的比人家好,甚至比自己的更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很大,别人是夺不走的。

  谁能想到96岁的他依旧不能停止翻译工作,每天要翻译到凌晨3、4点钟才入睡,他从英国一位诗人的诗中得到灵感:“一切办法中的最好的办法,延长我们的白天,延长白天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从夜晚偷几点钟。”虽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熬夜的方式不受推崇,但这种生活态度,年轻人尚不能及其的万分之一。

  董卿对他是这样评价的:“我今天在这样,跟他面对面交流之后,我很喜爱他,我就觉得,他怎么还能有,这么充沛的情感,不仅仅是精力,是情感,在说到某个动情处的时候,立刻就热泪盈眶,你知道热泪盈眶是年轻人,或者说心还年轻的一种标志,这就说明他的心,还是那么年轻,而且一说到翻译,他真的是乐在其中,你跟他说什么,他都给你绕回去,饶到他想说的那件事上。

  他在2004年的时候被诊断出有直肠癌,医生说他只有7年的生命,2017年的他96岁,突破了医生的预言,并且身体状态良好。且在2014年,医生预言的大限之年获得了他翻译的最高成就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所以说人的生命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因而需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我活着的一天,就翻译一天,翻译一件作品,便是一件。他目前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仍有30多本需要翻译,他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译完。这种心态,是不惧怕死亡的,这样的活着,才算是活着。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朗读者观后感第十期05-09

CCTV朗读者观后感第十期05-02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范文精选05-02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第十期05-02

观看cctv《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05-26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第十期11-25

朗读者观后感小学生第十期05-02

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30005-02

朗读者开场白第十期07-15

朗读者观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