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故事

时间:2024-03-20 10:06:01 励志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长征的故事(精选38篇)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关于长征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长征的故事(精选38篇)

  1、爬雪山的那些事

  翻雪山的时候正值6月份,保暖衣物不够,为了取暖大家只能选择喝辣椒水。有很多人无法适应寒冷的环境,最终冻死在雪山上。当大家路过夹金山的时候,道路蜿蜒曲折,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雪坑里。一旦掉进雪坑,几乎就意味着没有生还的机会。

  在翻越雪山的时候,成百上千的战士永远地倒在了雪山之巅,再也没有站起来。除此之外,老乡还告诉红军战士们,在过雪山的时候不可以说笑,否则很可能会惹怒雪山上的山神。

  这也许是当地人的迷信,但是雪山的自然条件确实给红军造成了难以想象的伤害。据说红四方面军某部四连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就高达44人没有挺过去。

  2、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3、过草地的那些事

  诺尔盖草地大约1.5万平方公里,到处是沼泽,就连飞鸟也不会路过。可是红军却要穿过这环境恶劣的无人区,看着这满目疮痍,红军战士们的心里都非常悲观。

  1935年8月,红三团留在毛儿盖筹备粮食,组织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搞到15斤的粮食。可是当时藏民都跑得差不多了,地里的粮食也没有什么了,剩下的只有一些还没有成熟的青稞。

  就这样,大家只好饿着肚子继续前行。有的时候,战士们饥饿难耐无法行走,最后只能永远地倒在了草地上。过草地之难,超乎大家的想象,不光没有食物还很容易陷入沼泽。

  当时侦察连一位25岁的战士崔华义就不小心陷入沼泽,最后光荣牺牲了。邱会作后来表示,在草地上死去的人很多都是一群人一起的,多数没有被淹没,仍然保持着直立的姿态,身体僵硬、死状凄惨。

  有的时候战士们在草地上睡觉,等到第二天早上却再也爬不起来了。草地就像是一只吞噬人体的野兽,危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让人充满畏惧。很多时候后续部队只需要沿着尸体,就可以跟上前方部队。草地还有一个恐惧之处,那就是晚上特别寒冷。为了取暖,很多战士会抱在一起,可是早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战士会被活活冻死。

  饥饿难耐,特别寒冷,越来越多的战士倒下了,长眠于草地之上。当时为了充饥,很多人直接把带皮的东西都烤了,类似于皮带、腰带。虽然味同嚼蜡,但是也勉强可以充饥。就算是这样,每日死去的人越来越多,过草地也成为红军牺牲人数最多的一部分。

  4、不为人知的趣事

  1936年,罗炳辉代理的红32军在阿坝地区筹备粮食,从一户人家中借来了3万多斤的粮食,这也是从天而降的喜悦。后来在进入陇南小镇后,大家在此地休整并且每人发了1元大洋。在当时,一元大洋可以买5只鸡、半只羊呢。

  不光是藏民的食物可以借来充饥,有的时候敌人的食物也可以。

  1935年9月,红军和鲁大昌激战之后击退了敌人,并且获得了敌人留在了数百担大米白面。

  当时在长征途中,大米和白面可是稀罕物,战士们看到了都非常的高兴。不过南方的炊事员们不会做面粉,做出来的面糊糊难吃至极。后来询问当地的百姓才知道,这种面粉需要做出馒头或面条才好吃。这也算是长征途中的一小件趣事了。

  进入陕北瓦窑堡之后,风土人情和南方不大相同,让红军们非常兴奋。虽然瓦窑堡只是一个小镇子,但是它带给大家的新奇感却是可以和大城市比拟的。

  据说南方人不认识驴,第一次见到的时候还以为是狼,吓得他们立刻就要拔枪去打,后来在老乡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进入陕北之后,邓小平等人还在老乡家里吃饭,第一次坐在火炕上也让他们感到万分新奇。

  5、长征途中的文艺宣传

  在长征的过程中,精神鼓励尤为重要,为此红军在各部中都安排了文工团。他们只要有时间就给红军战士们跳舞唱歌,让大家对前路充满信心。但是这对于文工团的同事们来说,也是非常辛苦的。在长征时,红二方面军的宣传队每天都设置了“鼓动篷”,让战士们洗去一天的疲惫,重新燃起必胜的信心。

  除了宣传队之外,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依旧坚持了扫盲的传统,就算是再累再苦也没有放弃识字。在行军的时候,每个人背包上都贴着字,以便与后面的战士们记住,然后隔天再换一个字。就这样,红军走了两万八千里,创造了处于东方的红色奇迹。

  6、《战地女杰贺子珍》

  那是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7、《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

  做双鞋子赠送你。

  鞋上绣了七个字:

  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红军鞋反映了红军生活的艰辛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反映了苏区人民和红军团结一心干革命的鱼水情。

  8、《老山界》

  这个故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难,部队行军负载笨重,马匹驮着受伤战士,加上敌人追击,形势非常急迫,夜里也得行军,并且在作战途中,任务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体力消耗大,战士们只有忍饥挨饿。睡觉也只能风餐露宿,时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顺利地翻越了这座难爬的高山。

  9、《一袋干粮》

  长征途中,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变成鼓鼓的。不久后,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真相,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10、《草地夜行》

  ”小鬼,快离开我!我们两个,人都不能牺.....要....要记住革命!”小红军使劲伸手去拉老班长,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了顶,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述在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11、《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我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我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我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我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2、《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3、《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14、《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15、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16、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17、四渡赤水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重重困难中,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18、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19、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20、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21、直罗镇大捷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22、血战独树镇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23、激战嘉陵江

  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24、转战乌蒙山

  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红军长征胜利,对,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长征的这一过程,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感人简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5、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张庆涛创作的油画《湘江·1934》。

  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26、贺子珍舍身救伤员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27、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军团长彭德怀十分焦急,因为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突然,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发现,敌人阵地里跑过来一个人,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往山上招手。钟明彪立即冲出掩体,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原来是半年前刚入伍的小战士。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肠子流了出来。见到钟明彪后吃力地喊着:“十团已冲上主峰,又被敌人压下来,快派部队增援!”钟明彪想给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快去报告!”钟明彪只好飞速跑回指挥所汇报。

  彭德怀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后来,钟明彪和战友们沿着一条血路,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小战士。大家忍着眼泪掩埋了小战士,悲痛万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28、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29、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

  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长途行军作战,干部战士都十分疲惫。因为缺粮,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饥。此时,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把仅有的六匹骡子全部杀掉,以解燃眉之急。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一听要宰杀全部骡子,包括彭德怀的坐骑大黑骡子后,都不同意。这头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去的;过雪山时,一些疲劳过度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怀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杀它们,部队靠什么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后,骡子全部杀掉了,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其余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使部队渡过了难关。

  30、独臂政委余秋里

  1936年3月,在则章坝战斗中,红二军团第十八团政委余秋里和新任团长成本新率领红军设伏待敌。钻入伏击圈的敌人一面疯狂地向红军射击,一面拼死突围。这时,冲锋号声响起,成本新纵身跃出堑壕,准备率部冲击。余秋里凭经验连忙将他拉回,就在此时,敌军子弹扫了过来,余秋里的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血流不止。

  当时,红二、六军团正在乌蒙山区回旋作战,战争环境特别艰苦,缺医少药,根本没有条件及时做手术,他只好强忍着疼痛,随部队北上。行军途中,他的伤口感染爬满了白蛆。伤痛难忍时,他就把伤臂浸泡在冷水里止痛。一直到走出草地,陇南的医生才用一把剃头刀割掉腐肉,用普通锯条做了截肢手术。他用自己的言行,为红军战士做出了榜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1、一顶红军帽

  小战士胡东生刚入伍就开始了长征。入伍时,他连一顶军帽都没有。爬雪山时,部队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指导员把仅有的一块牛皮给了小胡。第二天,雪下得更大,小胡看见雪地上躺着一人,走近一看是指导员。他急忙把指导员扶在怀里,指导员艰难地摘下帽子,递给小胡:“我不行了,穿我的鞋走吧。”说着又指指脚上的鞋。小胡强忍眼泪摇着头。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走……走……”从这个越来越弱的声音里,小胡明白了指导员的全部意思,这是安慰、鼓励和希望,同时也是命令。

  指导员的身体在小胡怀里渐渐僵冷,小胡从悲痛中醒悟过来,默默地戴上指导员的军帽,脱下指导员的鞋,穿在脚上,然后用树枝和雪土掩埋好指导员,踏上了征程。这种革命战斗友情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鼓舞着红军战士。

  32、长征路上的“蛮”大姐

  1949年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期间,李坚真迎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

  1935年2月,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来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后,样样事情都带头干。在抢占沪定桥时,部队急行军,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非常劳累。可恰在这时,饲养员被敌机炸伤了胸部和双腿,伤势严重,李坚真不顾疲劳硬是背着他行军,她被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超了过去。伤员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她放下,但她不肯丢下任何一位战友。

  由于失血过多,伤员昏了过去,李坚真就弯着腰,尽力将他背稳,艰难地往前走,直到他停止了呼吸,才将他安放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在翻越夹金山时,由于空气稀薄,有的马夫、运输员晕倒了,李坚真和战友们就跪着爬行,把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凭着这股蛮劲,李坚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到达了陕北。

  33、拄着拐杖到陕北

  1935年2月,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右腿骨头被打断。直到再占遵义后,才做了截肢手术。腿伤还未愈合,部队又要出发了。他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表示就是爬也决不离开红军。长途行军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都非常艰难,而他刚锯掉一条腿,更是难上加难。

  走平路时,战士们就用担架抬着他,遇到悬崖峭壁,他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前进。每迈动一步,伤口便剧烈地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有时实在难以拄拐通过,他就在地上爬着走。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他的伤口又发炎了,整个人还发起高烧。但当他得知另一个战友也在发高烧时,便毅然把抬着自己的担架让给战友。就这样,钟赤兵靠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路。

  34、长征途中骨肉分离

  1949年,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长征中一些女战士在出发前就已怀孕,中央红军中就有贺子珍、陈慧清、廖似光、吴仲廉、曾玉等人,她们拖着沉重的身子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进。途中,她们在枪林弹雨的山脚下、在破草屋里或行军路上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后,她们没有时间休养,更没有营养品,甚至不清楚自己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就不得不追赶部队了。孩子只得托付给老乡,遇上周围没有人家,就把孩子用破布裹起来,写个字条,放在一个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这些在长征途中丢下自己孩子的红军女战士,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苦痛。她们以坚强的毅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表现出不畏痛苦的坚韧品质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央红军女战士在途中生的孩子,没有一人带到陕北,这是长征苦难史上一件令人心酸的往事。

  35、张思德“尝百草”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由于缺衣少食,不少红军长眠在了草地上。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这却是要冒中毒的危险。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水塘附近长着跟萝卜叶子差不多一丛野草。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

  36、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了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亲自参加挑粮。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便劝说朱德同志,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就挑不成粮了。

  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

  37、草帽计

  正值炎夏,共产党所有指挥官头每人头戴一顶草帽,红军侦察员从后赶来报:后面一对白军跟来了。贺龙同志点了点头。只是命令大家继续向前走。

  红军走到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观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顿时军队议论纷纷,但是还是扔掉草帽,一切听从命令。一刹那,满地都是红军的草帽。然后贺龙命令大家迅速转移。

  由蒋介石带领的反动军赶了上来,白军都没有草帽,早热得的眼冒金花,看见满地的红军扔的草帽,顿时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地去抢草帽,匪官也不阻挡,想是红军狼狈而逃。

  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机可不这样想,他们这几天连红军影子都没看见,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他们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有红五心的草帽,顿时喜出望外。对这团白军狂轰烂炸,机枪横扫。

  红军听到这一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

  38、马背上的小红军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长征的故事】相关文章:

长征故事1000字03-29

长征的故事有哪些11-15

长征红军的故事(精选10篇)04-13

新长征故事主题征文09-22

长征三棵柳树的故事05-25

长征小故事-七根火柴10-16

简短长征故事(通用10篇)09-12

长征故事500字(通用26篇)09-18

百岁老红军邹衍的长征故事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