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时间:2020-11-22 10:45:15 励志电影 我要投稿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精选

  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收获很多勇气,这些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长大后的各种困苦。欢迎欣赏yjbys励志栏目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精选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精选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一)

  《朗读者》开播以来,每个周六晚上收看它成了我最渴盼的事儿。昨晚央视一套播出的是《朗读者》第八期,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勇气”。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种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海论·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在这期节目的六位朗读者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学史家樊锦诗。很难想象,当年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之后,就来到荒凉的敦煌,并且用来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

  伴随着钢琴家吴纯悠扬的钢琴声,主持人董卿在第八期《朗读者》中开场白是“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勇必有德,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在今天的节目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江一燕,她是一位演员,她被镜头记录着,她也很喜欢用自己的镜头,去捕捉她看到的美好。她还是一位多年坚持支教的志愿者,她身上的这份勇气,来自于她的老师。江一燕朗读的是作家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这篇文章是陈忠实对自己学生时代生活的一个动人的片段的回忆。在绝境中遇到了一个可爱的老师,那是绝境中的光亮,那是久旱的甘霖。江一燕要把她的朗读献给她最亲爱的章燕老师。

  汪明荃 罗家英,这两位朗读者,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最终在六十出头的年龄,鼓起勇气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秋爸爸 秋妈妈,是一对双胞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患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不聋,但是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他们不盲,但是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他们不哑,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开口来表达自己。当任何一对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的时候,他们今后的每一天,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秋哥秋语的爸爸是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妈妈是一家外企的管理人员,他们一双自闭症孩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可能一生都需要别人全天候照顾。秋爸爸、秋妈妈朗读的是海桑的诗《给我的孩子》,既是献给自己的孩子,也是献给我国一千多万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让他们从这首诗里看到信心、勇气和力量。

  李宁,1982年在世界杯,他获得了一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他获得了一金两银一铜的佳绩,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在他一个人身上,拥有过106枚金牌,但是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的运动生涯却黯然落幕。二十八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勇于担当。李宁认为有信心就有勇气,他朗读的是巴金的《做一个战士》,谨以此篇,献给一直陪伴他成长的人。

  翟墨,一个有勇气征服大海的硬汉。大海从古至今,就是人类一直渴望着去征服的领域,所以今天我们也看到有无数的航海家,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探索,去发现。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航海爱好者,从2007年1月到2009年8月,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由此,他也成为中国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他朗读的是高尔基的《海燕》,以此献给跟他一样有勇气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们。

  樊锦诗,一个坚守莫高窟超过半个世纪的老人。1987年,中国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座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因为经历了动乱、战火和盗贼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废墟。樊锦诗,一位出生在北平,成长在上海的瘦弱姑娘,当年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之后便与莫高窟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五十四年啊,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她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永久保存,倾尽了全力,她 被人们成为敦煌的女儿。她走过敦煌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座洞窟,2011年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是樊锦诗领衔,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被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成为“极致绝伦,敬佩之极”。樊锦诗院长与爱人相恋于未名湖,相爱在珞咖山,相守在莫高窟。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我们今天真的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最不懈的勇气。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二)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在央视4月2日晚播出的《朗读者》中,演员张国强和在非洲马里壮烈牺牲的维和英雄申亮亮的战友们,一起为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朗读诗歌《等着我吧》。申亮亮的父亲、母亲、姐姐来到现场,一起聆听这首感人心扉的诗。

  受伤战友司崇昶:深情回忆亮亮生命最后时刻。

  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董卿介绍,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派军事力量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当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派出的国际维和军事人员超过了两万人次,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贡献。2017年,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几位参与马里维和行动的申亮亮的战友也在该节目中亮相。其中,司崇昶一腐一拐地来到现场。董卿介绍,司崇昶赴马里执行任务时受伤,现在还在康复中,所以,他无法长久地站立。

  “有去了回来的,有去了没有回来的。”董卿声音低沉地说出这句话后,镜头对准了申亮亮的父亲申天国,他的眼睛红了、湿润了,明显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和去年相比,他又老了一些。

  董卿接着说,司崇昶在2016年5月31日执行任务时受伤了,他的战友申亮亮却牺牲了。

  “我每次想到这到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我失去了一个战友、兄弟。我记得,那里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执行站岗任务,一辆皮卡围着我们营区绕行两圈,开到离我们营区有200多米的一个小土包时,突然加速。这时候,亮亮就喊话制止,然后就指挥我开枪射击。这辆皮卡撞上营区外围的一个沙箱后翻车、着火。亮亮一把把我推了出去。他说: 司崇昶,你快撤。 我说: 咱俩一块撤。 亮亮说: 我是主哨。 然后,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当时就爆炸了,我被炸飞、昏迷了。”司崇昶含泪讲述那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三)

  节目播出后,陆川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早在一年前董卿就邀请他出任这档节目的导演,但因为自己太忙,只是以策划身份参与了部分幕后工作。后在董卿的说服下,他第一次走上舞台朗读文章。

  关于董卿

  陆川说他和董卿很早就认识,但通过这次合作让他对董卿刮目相看。“董卿真的是博览群书,当之无愧的才女,而且她内心有一种情怀。”陆川透露,董卿一年前找他表示要做《朗读者》时,他很担心节目会不会有收视率,因为那时候类似“跑男”这样的节目非常火爆。“我说做一个严肃的、深情的东西,会不会完全没有人看?她说她也有点担心,但她觉得得去做这事儿。直到今天节目做出来反响这么好,我看节目的时候挺感动的,我觉得她这种坚持真不容易。”陆川认为,董卿在节目中的表现非常完美,她本身对文学、对文章的见解,还有内心对知识、对真相的尊重,是这个项目的一个DNA。如果没有她的话,这个节目可能不会这么完美。

  关于电影

  作为《朗读者》节目特邀的策划人员,陆川说他平常从来不朗读,特别怕在镜头前面做事,会非常紧张。但最后还是经不住董卿的劝说,把第一次朗读献给了董卿和这个节目。陆川表示,在董卿的启发下选择《藏羚羊的跪拜》这篇文章,是为了致敬电影《可可西里》,因为拍《可可西里》对他影响重大:“如果我没有拍《可可西里》,可能也不会有《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两部电影。对生和死的那种探讨对我的信仰和我整个人的触动很大。”这些年来,陆川既拍《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这样的纪实片,也拍《九层妖塔》这样的商业片,去年还拍了《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纪录片。陆川说,其实他一直没有把电影当做职业来对待,只是想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面去切入生活,去展现不同的人性。

  关于动物

  通过拍摄《可可西里》和《我们诞生在中国》两部电影,陆川走进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圈子,认识了很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者、志愿者以及科学家。“我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很多东西,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改变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惯。比如我见到穿皮草的人,都会跟他们说动物保护的话题;以前我挺喜欢象牙雕刻的艺术品,现在都敬而远之;以前喜欢看马戏表演,现在觉得这是有悖于自然法则的残酷事情”。

  关于阅读

  陆川说他看的书很杂,喜欢看一些跟自己的生活有距离的书,比如最近在看顾城的《南明史》,之前在看《谢觉哉家书》。还有一些以前看过的老小说,比如《绿化树》、陆文夫的《美食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陆川表示,看小说对他来说是一个爱好,并不一定把小说拍成电影。相反让他有转化成电影冲动的,不是文学作品,往往是纪实报告文学或者新闻报道。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精选】相关文章:

朗读者开场白第八期07-15

朗读者观后感08-15

朗读者观后感精选合辑05-09

朗读者观后感1000字味道精选11-25

朗读者观后感味道05-26

朗读者观后感勇气05-09

朗读者观后感80005-09

青春朗读者观后感05-09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05-08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05-08